醫美手術意外致死,醫師與診所要負什麼責任?

醫美手術意外致死,醫師與診所要負什麼責任?

2025年9月17日上午,一名50歲男子到台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,支付了40萬元進行男性私密處整形手術。手術結束後,男子突然失去生命跡象,經搶救仍不治。這起案件不僅震驚社會,也再次引發大眾對「醫療糾紛」與「醫療責任」的關注。
當醫美手術演變成悲劇,醫師與診所究竟要負什麼責任?又該如何分辨是醫療疏失,還是手術本身的不可避免風險?以下我們從刑事、民事、行政三個法律面向,帶大家逐一拆解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、刑事責任:業務過失與非法行醫
在刑事層面,最核心的爭點是刑法第276條第2項——「業務過失致死罪」。若醫師在手術過程中有明顯違反醫療常規或注意義務,例如麻醉評估不足、術中監測不當、或延誤搶救,導致病人死亡,就可能構成此罪。此類案件通常需要透過醫學鑑定(包括麻醉、手術技術、急救流程)來釐清責任。
另一種情況是醫師法第28條所規範的「非法行醫」。如果醫美診所不具備相關手術執照,或超出核准範圍進行手術,即可能觸犯此法條。而診所負責人若明知卻仍允許手術進行,甚至可能構成刑法第28條規定的「共同正犯」。這意味著,刑事責任不僅可能落在執刀醫師身上,也可能延伸到診所管理階層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、民事責任:侵權行為與醫療契約
除了刑事責任,家屬最直接關心的往往是賠償問題。
依民法第184條及第191條之1,若醫師或診所違反醫療義務,家屬可以「侵權行為」為基礎請求損害賠償。常見的賠償範圍包括死亡所造成的喪葬費、被扶養人生活費,以及精神慰撫金。
另一方面,民法第227條規定,病患與診所之間存在「醫療契約」關係。若醫師未盡合理醫療注意義務,就屬於「債務不完全履行」中的加害給付,家屬同樣可依契約途徑請求賠償。
實務上,法院會綜合審查病歷紀錄、手術同意書,以及醫師的專業行為,來判斷侵權責任與契約責任是否成立。這意味著病患家屬可以同時主張侵權與契約責任,以增加勝訴與獲得賠償的機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三、行政責任:醫師法、醫療法與消保法
除了刑事、民事責任,主管機關也會介入調查與裁處。
根據醫師法,若醫師有嚴重醫療過失,衛福部或地方衛生局可進行懲戒,最嚴重者甚至吊銷執照。診所若進行未經核准的手術,或急救設備不符合規範,則可能依醫療法遭裁罰,甚至勒令停業。
此外,消費者保護法同樣適用於醫美服務。若診所對手術效果有誇大宣稱,或未充分告知病患手術風險與可能的併發症,消保官可依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、第22條介入,保障消費者權益。這意味著醫美診所的法律風險並不限於醫療法規,更涵蓋消費糾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、責任判斷的關鍵因素
並不是每一起醫美死亡案例,都必然代表醫師疏失。責任能否成立,往往取決於以下幾點:
1.手術風險
男性私密整形是否屬於高風險手術?術前是否充分依醫療法第82條告知麻醉風險與死亡率?
2.病人身體狀況
病人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病史?術前是否進行完整的健康檢查,符合醫療法第21條對醫療機構注意義務的要求?
3.醫師與診所資格
醫師是否具備整形外科專科資格?診所是否依法具備麻醉科醫師、急救設備與人員?
4.因果關係
死亡是否因醫師疏失,還是不可避免的突發狀況?若醫師、診所有違反醫療常規並造成死亡,刑事上可能構成刑法第276條的業務過失致死;民事上要依民法第184條賠償遺屬;行政上則可能依醫師法或醫療法遭吊銷執照。若醫師已盡合理注意義務,死亡卻屬不可抗力風險,則刑責不成立,但仍可能面臨民事糾紛與消費爭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五、給民眾與醫療機構的提醒
對民眾來說,在考慮進行高額醫美手術前,務必確認三件事:
1.醫師是否具備相關專科資格(可查詢醫師公會與衛福部網站)。
2.診所是否依法核准,並具備急救與麻醉設施(符合醫療法第15條相關規範)。
3.術前是否簽署完整同意書,並確實了解消保法第7條保障的知情權。

對醫師與診所來說,除了專業技術,更要確保:
🔸術前風險評估完整,並以書面方式告知病患(醫療法第82條)。
🔸術中監測與急救措施符合法規標準。
🔸術後與家屬溝通透明,避免資訊落差引發糾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六、我們的觀點
醫療本就存在風險,並非所有意外都等於醫療疏失。然而,一旦醫師或診所忽略法定的注意義務,責任將難以卸除。而這些忽略,包括麻醉者是否專科、診所是否具備急救資源、風險告知是否完整透明,都正是社會與患者最常質疑的地方。
我們認為,「醫美消費者在追求外貌改變之前,更需要法律與醫療的雙重保障。」而在意外發生後,家屬常常陷入悲痛與資訊落差,不僅要面對醫療專業的強勢話語,還要承受訴訟壓力。這時候,專業法律協助就是必要的後盾。同時,我們認為制度必須更透明:醫師過去醫療糾紛紀錄、診所手術許可與急救設施狀況,甚至行政與法律處分都應公開,讓民眾能做知情選擇,也建立信任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七、結語
醫美案件不同於一般醫療,金額高、風險特殊,加上病患期待與結果差距大,更容易引發糾紛。這起40萬元的醫美手術死亡事件,不只是單一案例,而是整體社會在醫療安全與法律責任上的警示。
若您或親友遇到醫療糾紛,無論是疑似醫療疏失、賠償爭議,或行政調查,都建議盡早諮詢律師,保存完整證據,避免在程序與時效上吃虧。

政諭法律事務所在醫療糾紛、消費爭議與損害賠償案件上具備豐富經驗,能協助您找到最合適的法律途徑,讓權益不再孤立無援。

2025/9/19